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大全 > 正文内容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2023-02-06小说大全106

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对初到湖州的苏轼而言,绝对是个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中午,他接到了弟弟苏辙从南都(商丘)发来的加急密信,信中透露御史台正派人奔赴湖州逮捕苏轼,因其“案情”牵涉重大,须早做准备。

密信内容不啻晴空霹雳,而事发又如此突然,惊恐莫名、六神无主的苏轼,哪里还能思考出什么合适的应对办法?

慌乱之中,除了将此前朋友间往来的诗稿、书信统统付之一炬,便是匆匆与妻儿老小告别,而考虑到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甚至回信嘱托胞弟苏辙为其置办后事。

仅仅三个时辰之后,朝廷派来的钦差皇甫僎便抵达了湖州官衙,出示传唤官文、宣读对苏轼的免职令后,在亲眷一片哭号声中,上任刚刚三个月的湖州知州,便被绑缚着“如驱鸡犬”一般,踏上了漫长的赴京受审之路。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应该说在此之前,苏轼三十七年的人生还算顺风顺水——以科举的高光表现入仕,又头顶着文坛奇才的耀眼光环;而在此之后,他却将要面对一生中最漫长、最黑暗的牢狱时光。

而这一切,却仅仅只是因为一道再寻常不过的例行公文——《湖州谢上表》所致。

从名动天下到黯然离京

苏轼进入仕途的起点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在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上都绝无仅有。

仁宗嘉佑二年(1057),21岁的苏轼,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高中进士,且斩获礼部会试第二名。

展开全文

而实际上,苏轼本应拔得头筹,高中“会员”,只因文章太过精妙,被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出自弟子曾巩之手,为避嫌而将其降至第二。

1061年,在更特殊、更重要的制科考试中,又被宋仁宗钦点为最高的“入三等”,而如此佳绩,在北宋百年的制科历史上,尚属首次。

才华横溢、科场成名,年轻的苏轼不仅备受欧阳修、梅尧臣这样的大儒欣赏,即使宋仁宗对这位百年不遇的文坛天才,也是赞赏有加。

但其步入官场的过程又十分曲折,1057年四月进士及第不久,五月其母便不幸亡故,苏轼兄弟二人只得归乡守制三年。

1061年制科考试之后,在陕西凤翔当了几年地方小官,1065年被召回京,还来不及大展拳脚,1066年又因其父苏洵病逝,而再次辞官扶柩返里。

而等到1069年丁忧期满,苏轼再次出现在汴梁时,朝堂之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神宗赵顼成为了北宋新的主人,而参知政事王安石正在新君的授意与支持下,主持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对于变法图强本身而言,苏轼是支持的,但具体到改革所采取的手段,政治思想偏向保守的他主张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这与王安石大刀阔斧、狂风骤雨的工作方式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另外,对其有知遇之恩的张方平,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二人长年交恶;而作为张方平的挚友,其父苏洵对王安石自然也是毫无好感。

而苏轼所景仰且交往密切的欧阳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老臣,无一例外都是变法的反对者。

身边诸多师长对于新法和王安石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轼的立场和判断。

1069年,因反对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措施,苏轼作《议学校贡举状》,而从1070年开始,又连续进呈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与《拟进士对御试策》,即表明了自己反对变法的政治立场,又展开了对新政的全面批判。

但变法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苏轼的反对之声并没有在神宗那里引起多大的关注,反而因其不断上书,终于致使新党忍无可忍,开始寻机构陷苏轼。

自己的意见并未受到皇帝的重视,恃才傲物的苏轼难免有几分心灰意冷,而官场上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又让他充满失望和反感。

1071年,怀着复杂的心情,苏轼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谢表早有“前科”

离开京城到杭州为官,就政治生态而言,对苏轼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是外调的地点,原本被安排在颍州,后被神宗改为杭州,而杭州在北宋时,不仅是“两浙路”的“路治”所在,更是当之无愧的东南第一州。

从这一点来看,即使苏轼不能为变法所用,但神宗依然是对其呵护备至,欣赏有加。

而出京为官,不仅使其远离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也得以避免可能到来的政治迫害。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但苏轼的心情却是相当糟糕的,甚至有些愤愤不平——因科场扬名而得天子赏识,因大儒器重而受时人追捧,使得年轻的苏轼原本对仕途充满信心。

但官场不是科场,政治也不是做文章,还来不及大放异彩便要被迫黯然离场,对于心高气傲的苏轼而言,始终都难以介怀。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当然,这样的心态,也为其之后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杭州通判三年任满后,从1074年至1079年,苏轼又被先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按照宋朝的官场礼制,“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至于生日受赐酒礼、封爵追赠等等,均有谢表”。

因此,官员逢职务调动而上表谢恩,应该看作是臣子的基本礼仪和官场的例行公事。

谢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几乎都有固定的模板,除了臣子谦逊地表达自己才疏学浅、难堪大用之外,便是对君主的人事安排表示由衷的感谢。

除此之外,不应再参杂其他涉及个人感情和包涵政治倾向的内容。

但正如前文所述,即使苏轼从副职的通判擢升为正职的知州,虽然职级品衔有所擢升,但其心中的怨气始终无法排遣。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1075年,是其出知密州的第一年,虽然在那篇轰动天下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39岁的他已开始自称“老夫”,但实际上,此时的苏轼,心态和政治经验都还相当的不成熟。

而这种郁郁不得志以及心理不成熟,都接连反应在了苏轼于密州和徐州所做的两次谢表之中。

如《密州谢上表》中有云:“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论不适时,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表面上是检讨其言语失当,实际上落脚点还是责怪自己迂腐而不识时务。

又如《徐州谢上表》中所言:“信道直前,曾无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谁为先后之容。”说自己不懂拉帮结派,言下之意,正因如此才会遭人群起而攻之。

这些只言片语,粗看貌似无关紧要,但仔细咀嚼,又总有几分牢骚满腹的味道。

但幸运的是,接连两次的谢上表,在当时并未引起政敌的注意,不幸的是,1079年,苏轼的好运气,终于用完了……

惹下大祸的《湖州谢上表》

1079年四月二十日,刚刚由徐州调任湖州的苏轼,依照惯例,又进呈了《湖州谢上表》。

与此前两篇谢表不同,《湖州谢上表》一出,立即在朝堂之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在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经过长达数月、对谢表逐字逐句的研究之后,最终以“讥讽朝政”之罪,对苏轼加以弹劾。

那么,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又为何会招来这么大的祸端?

这一切,还要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说起。

1076年底,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到1079年时,变法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是在神宗的亲自主持之下。

此前苏轼对新法或者王安石有所不满,哪怕言辞之间含沙射影,这在新旧党争的大背景下,对于神宗而言,并非不能接受。而此时苏轼再出言反对变法,无异于同神宗对抗,冒犯皇帝的权威。

而且,王安石隐退之后,此前的诸多政敌、反对新政的老臣们,大多三缄其口、偃旗息鼓,哪怕是旧党党魁的司马光,此时也避居洛阳,专心著史,绝口不提新政。

唯有苏轼仍是一如既往的牢骚满腹,一有机会便跳出来发表议论。

而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其文章又具备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和号召力,如此一来,新党必然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亲自推行变法的神宗,就更是需要用强硬的手段,制裁对于新法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苏轼。

再来看看“谢表”的具体内容,其实苏轼被御史围攻也并不冤枉。

首先说自己“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要知道,当时的苏轼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已然是名满天下,而其文采风流更是放眼北宋不做第二人想,如此正话反说,实在让人觉得有抬高自己、打击他人,借机发牢骚的嫌疑。

而最关键的还是“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四句。

“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此前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争中,这一词汇是极其敏感且具备固定含义的。

而李定和舒亶等御史台官员,正是通过王安石变法,才得以在政坛迅速崛起的“新进”,苏轼的遣词造句,自然会让让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官员,生出指桑骂槐之感。

同时又说因为皇帝看到自己老了,不会惹是生非,所以安排自己到地方去牧养百姓,这岂不是在暗示那些支持新法、在朝为官的人必然会惹是生非?

湖州谢上表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它不过是让御史言官们在攻击苏轼时,找到了一个突破的缺口,但一石激起千重浪,之后取证的对象便迅速扩散到针对苏轼所有的文学作品。

不幸的是,苏轼的诗文之中,又确实有一些攻击新法的倾向,比如为了抨击神宗的食盐专卖政策,苏轼作诗“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语中又暗含讥讽“青苗法”之意。

而且除了部分语出讥讽的诗文,还有更多普通的作品被牵强附会或者歪曲诬陷,比如“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本是寻常的咏树之作,却被御史强行解释成苏轼意图谋反。

但文字狱的气氛已然形成,像苏轼这样的出头鸟,又哪里还有人敢为其出声辩解。

数罪并罚,法外施恩

很快,对苏轼的指控,由最初的妄议朝政升级到蛊惑人心,直至最后大不敬的“诋毁圣上”之罪。

而苏轼在1079年七月被御史台从湖州“逮捕归案”时,自知前途险恶、生死难料的他,在押解赴京途中曾准备投水自尽,但因看押人员时刻防范而未能成功。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入狱之后,一介文人的苏轼,在连番的刑讯逼供之下,又不得已地承认了自己部分文字,确有拐弯抹角讥讽新政之实。

如此一来,证据确凿又有其本人招供,局面对苏轼已越来越不利,甚至狱中的他,已经开始预备药物,以防一旦被处以极刑,便先行自尽。

但实事求是地说,苏轼作为文人,恃才傲物、言辞犀利确实有之,在诗文之中含沙射影的批评变法,也是事实,但这些都不是杀头的死罪。

苏轼有罪,但罪不至死,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道理,那自然就有人替他出面求情。

首先是不少保守派的元老,包括前宰相张方平写信为其求情,连太皇太后曹氏,在弥留之际,也劝阻神宗道:苏轼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先帝(指仁宗)曾兴奋的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样的人才,可千万不能杀呀!

时任宰相吴充在某次朝会之后,询问神宗对曹操的看法,神宗有心效仿尧舜,对曹操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当然不甚感冒,吴充便抓住机会进言道:曹操都能对当面辱骂他的祢衡网开一面,您这样的圣贤君主,怎么就不能容忍像苏轼这样的小人物呢?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前因变法与苏轼暗生龃龉的王安石,竟然也出面为其求情,上书神宗曰:“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众所周知,王安石可以说是“熙宁变法”之父,此时虽已远离朝堂,但他的话,对神宗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079年十一月,神宗对苏轼裁决的圣旨最终下达: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虽然舒亶、李定等人欲致其于死地,也在不遗余力地罗织罪名,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神宗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最终虽然数罪并罚,但应该说还是法外开恩了,“笞杖徒流死”的残酷手段都没有使用,仅仅是将其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圣旨中最后一句,“不得签书公事”,已经为苏轼的黄州之行定下了基调——表面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只是毫无实权的虚职,而苏轼去黄州,也无非是作为罪臣,接受地方的监督罢了。

因一道谢表,苏轼入狱一百三十天,其间受尽凌辱折磨,最后虽大难不死,但这个天资卓绝的文坛奇才,这个本应冉冉升起的官场新贵,却也因此丢官卸职、颜面扫地。

湖州谢上表:一份例行的谢恩公文,为何会彻底改变苏轼的人生?

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因为被贬谪黄州,那个愤懑、激进的苏轼成为了过去,一个豁达、乐观、全新的苏东坡在苦难中诞生了。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重生之温婉

重生之温婉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重生之温婉 笔下文学()”查找最新章节! 白世年看到大管家写来的信件,消息说温婉郡主上了诉讼,要求出族。而且,大管家还将温婉写的状子抄录了一份。 白世年看完后,一拳头打在桌子上。桌子是用坚硬的黄杨木做的。否则,就这么一拍...

夏子安慕容桀 第二百一十五章 女人的野心

贵太妃讽刺地笑了,那老妖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她,明里暗里都压制着她,她被封为贵妃,是因为生子有功,是皇上提出要封她为贵妃的,只不过请她明旨以示尊重她而已。 封号是她挑的,令字,律也,法也,告戒也,老妖婆是用这个令字来告戒她要谨记律法。 真是可...

侯门毒妃林慕歌魏廷宣大结局小说免费阅读

侯门毒妃林慕歌魏廷宣大结局小说免费阅读

《侯门毒妃》 小说介绍 独家新书《侯门毒妃》由知名作者叶落成秋著作的古代言情类型的小说,文中主角是林慕歌魏廷宣,小说文笔成熟,故事顺畅,阅读轻松。主要讲述林家一共分为两房,家业庞大,生意遍布全国,富可敌国。天下三足鼎立,许多君主都想要拉拢林...

当你所有银行卡都被法院冻结了后,吃饭都成问题了限高还有意义吗?

其实影响不大,对债务人最大的影响就是上征信,被执行人的身份及无法从事企业法人!但对债权人是种交代及安慰!唯一不妥的就是“临控”。 这个虽然短拘15天,每年两次,两年之内有效但是这是债权人的权力。这才是对债务人最大的影响,而且“毫无义意”!...

爱上一只鬼小说 黄泉祭

爱上一只鬼小说 黄泉祭

爱上一只鬼小说 爱上一只鬼txt下载爱上一只鬼懒人听书小说下载爱上一只,友正在查看的小说爱上一只鬼简介穿梭于奈何望川:爱上一只鬼(独家全文)该睿昏死在我怀里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养尸我要养该睿的尸我才不管他死掉没有我要他留在这里陪。爱上一只鬼公...

黄泉祭 《纸嫁衣 2 奘铃村》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黄泉祭 《纸嫁衣 2 奘铃村》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纸嫁衣中女主陶梦嫣从小就重复做一个噩梦,梦中的一个女人穿着纸嫁衣被当做祭品献给葬尊那个女人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然后为了解开这个让她困扰已久的噩梦迷题,女主就来到了葬铃村,而被惊动的古怪村民把她抓了起来,等再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穿着纸嫁...

《天龙八部》中,虚竹和公主短短三日缠绵,公主为何爱得那么深,非虚竹不嫁?

《天龙八部》中,虚竹和公主短短三日缠绵,公主为何爱得那么深,非虚竹不嫁?

从虚竹和梦姑表现来看,梦姑的确爱得很“深”。至于原因,大概有两点吧。 一、梦姑为了保命梦姑是在熟睡之中,被天山童姥掳来的。 但是梦姑并不知道,是谁将她带到冰窖的。 她一醒来,就发现四周漆黑无比,而且十分严寒。 那时的梦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

“不要轻易给别人介绍对象,弄不好,你里外不是人”,你怎么看这句话?

个人觉得,给人介绍对象,一般朋友还好,最好就是别给自己亲戚还有关系特别密切的朋友介绍对象。 现在介绍对象也不像以前的媒人,从两人刚开始认识到结婚,媒人一直都在中间充当那个联系人,传声筒,和事佬,然后家里得有谢媒人红包,各种礼品。现在大家介绍...

顾芒陆承洲全文 杜月笙108堂江湖智慧课txt下载

沈薇手里拿着剪刀目光中带着些许挑衅,此时她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牵着狗链在手中的夏绾绾。“这是我自己的家,我做什么需要和你汇报吗?”夏绾绾有些不高兴的看着反问,这个时候沈薇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大白会不会就是她拴在这的?身边的大白第一时间起 沈薇手里...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都自称自己为“朕”,皇后都自称自己为“哀家”?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