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大全 > 正文内容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2022-04-04小说大全427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他这个人非常的渣。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

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还有,他身上还背着人命官司,为了仕途权力出卖好友。他探知自己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就派人找武三思告密,结果张、王二人因此遇害,宋之问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在历史上流传的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他作为舅舅,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他的这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大体是这样的: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

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名誉天下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家都是诗人,而宋之问又是未来的诗坛领袖,是不是好货一目了然。

然后宋之问就非常喜欢这句诗,他就厚着脸皮想问外甥要这首诗的著作权,而且连给钱封官的许诺都下了,但一向清高,尤其看不起宋之问的刘希夷不为所动。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他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后来,他就把这首名诗据为己有了。从后世编撰的《全唐诗》来看,宋之问杀外甥夺诗这件事,看起来还煞有其事。

因为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寡廉鲜耻的宋之问杀人之后偷了这首诗,稍微修改了一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诗。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件事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第一,就是年龄的问题。虽然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但宋之问的年龄按照某些史料记载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岁。

按照史料中的说法,宋之问杀刘希夷的事件发生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这一年,宋之问才24岁,这个时候,他才做官没几年,还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后来在武则天时代那么炙手可热。

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洛州参军,芝麻粒大小的官。

而如果做更为严谨的分析的话,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小不止五岁。

宋之问曾经写过一首《秋莲赋》,在自序里,他这样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而天授元年是690年,根据《新唐书·宋之问传》的说法,这一年宋之问才20岁。也就是所宋之问应该出生于公元671年。他比刘希夷要小二十岁。

这样的年龄差异,宋之问怎么能在十岁的时候就下手杀死自己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呢?

第二,宋之问是否有必要偷刘希夷的诗。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多半也只有在诗坛地位低,写诗普通的诗人去羡慕嫉妒恨诗坛地位高,写诗写得好的诗人的道理。

宋之问和刘希夷谁的诗坛地位高,谁写的诗好呢?

古代的诗歌评论家早有公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

而明代的李攀龙《唐诗直解》里则说的更为直接:"《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宋之问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和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是开启一代诗风的大诗人。

从宋、刘二人现存诗歌的数量来看,两人的差距很大。《全唐诗》存刘希夷诗1卷23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共30首。《全唐诗》存宋之问3卷187首,仅数量就远远超过刘希夷诗,且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而且,按现存唐代史料的记载,在唐代当时,宋之问的诗名也远强于刘希夷。《旧唐书·文苑》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宋之问是少年才子,才华卓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一首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的长诗。而刘希夷一生蹉跎,一辈子都是布衣。

宋之问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句诗杀了刘希夷,还杀的尽人皆知呢?

最后,就是史料记载中的证据。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的确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刘希夷。

而他后面提到的孙翌和《正声集》,是盛唐时期的一部诗选,也就是说,在盛唐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确认这首诗作者是刘希夷了,根本不存在宋之问改编这首诗,据为己用,蒙骗世人几百年的事情。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和十几年前的老相好现在一个单位上班,怎么相处?

十年前,偶然接到一个过去的旧女朋友电话,不知她在那里才找到我的电话?七转八弯,藏头露尾,欲言又止。半天也不理解她的表达内容,大声明问之后,才知道她现在生活上有点困难,无收入,想找份工干干,问我又无空缺,价绍份工给她。 她当时她叫小明,现在叫...

靳少花式宠妻简惜靳司琛

第694章 因为晚上落水,简惜被救上来后还是受凉感冒了。 她这一病,简星辰也没心思钓什么鱼了。 她烧得迷糊,许是落水里勾起了当年的阴影,一直在呢喃低语,很不安稳。 靳司琛抓紧她的手,在她耳边说话,她才稍稍安心。 看着她苍白的小脸,眸光沉了又...

关于高武和特武的出处

游戏的特殊武器和高级武器是任何怪都有可能随机爆的,完全是随机的机率问题。死亡头目掉的多点其他头目没听过掉TW!死亡骑士头目是新2图里的怪!东西掉最好的就是他了`` 这个东西只要黑熊以上的怪都会掉! 我朋友在白锒那边掉过一把散射! 我在石像那...

泛娱乐邂逅泛二次元,《万古仙穹》让修仙动漫成为暑期预定爆款

泛娱乐邂逅泛二次元,《万古仙穹》让修仙动漫成为暑期预定爆款

  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在去年公开过一个数据:B站上活跃的用户数超过1亿,而17岁以下用户是绝对的主流。这个群体是所有的视频网站都想抓住的用户,这也是为什么资本越来越青睐“二次元”的原因。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伟大娱乐公司”,爱奇艺基...

《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哪一部文学造诣更高?

陈忠实和路遥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而且两个人还都是陕西作家,这不得不说,陕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可能也正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才使得那片土地上人才辈出。在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了大批的人才,而且那些人才,都做出了具大的贡献。即使是...

很多公务员的孩子不是公务员,他们是什么想法不考公务员?

我身边五十岁左右的同事,他们的孩子基本都已经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但大部分都没有进入体制内。为什么呢?往下看。 ①很多同事的孩子很优秀,看不上公务员这点工资。因为父辈都是公务员的缘故,所以下一代接受的教育一般都不错(我们这十几年前基本打个招呼...

三国美人录正式版

三国美人录正式版

三国美人录正式版是一款集齐美人的三国题材策略战斗游戏,玩家在这里需要组合出最强的阵容作战哦!在这里有诸多美女和武将陪伴你一起作战三国世界,不会感到孤独哦。喜欢的朋友快来本站进行下载吧。 三国美人录正式版游戏介绍 一款以三国为背景题材的Q版策...

有人说“人,尽量不要去收养孩子”你怎么看?

我的女儿就是收养的。非典那年,去福利院做义工,看到了她,才不到的5个月的孩子,给了我一个最灿烂的笑容。就在那一刻,我的心融化了,在老公儿子首肯之下,开始了艰难的收养过程。今年高考以高分考进省警官学院。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原生家庭对她...

因高速上发生口角,女子把老公骗下车并拉黑,你怎么看?

因高速上发生口角,女子把老公骗下车并拉黑,你怎么看?

交警高速搞路查,发现男子出奇葩。沿着道边护栏走,自言自语撅嘴巴。 交警停下忙问话,男子忸怩作应答,早前妻子把车驾,琐事争吵脾气发。你言我语不相让,争锋相对互责骂。 妻子路边车停下,说是自己好累哒,你快下车过来开,我去睡觉坐你那。 崽就知道...

九鼎记结局腾青山最后那句话什么意?

(原文:腾青山看向李郡,微微一笑:“小郡,我恐怕知道,至强者破碎虚空后,到底是去那里了。”) 不得不说番茄写作功底,很会扣入人心,结尾腾青山说知道至强者破碎虚空后去哪!让人似简单明了又有无限遐想,在文中提到腾青山看到裴三带着九州鼎破碎虚空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